该培训的就是培训加盟行业

更多
2009-07-03 12:25:00 来源: 神州加盟网  有2308人参与
  • 经营范围:培训
  • 门店数量:245家
  • 单店投资额:1~5
企业已备案
企业已认证
成交领红包

    管理类培训:大师林立 产业弱势

  云南省演讲学会会长蔡朝东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经常坐飞机到处演讲的他,有一次在机场候机楼看正在播放的培训光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一位年轻培训师在讲述如何提高知名度,他教人一招,说每次赶飞机都不要按时进飞机,就在外边等着,等广播喊三次再进去。计算一下,每广播一次就等于做了一次宣传,一年去飞机场多少次,就有多少次宣传。

  蔡朝东看完就连连摇头:“这是教人做人,还是教人不诚信?我们都赶过飞机,哪个晚来了,得耽误多少事?机场一遍遍的广播,我们用这种方法去提高大家知名度?这真是在误人子弟啊。”

  因为讲演理解万岁而为人熟悉的蔡朝东两年前无意中踏进培训业,涉足不久,他就发现很多怪象,军人出身的他感到“其实需要培训的就是培训行业本身”,于是当有人请他来参加5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培训行业联合会筹建大会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与他同时抵达深圳的还有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此外还有60多名培训师从全国各地赶来,大家聚在一起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问题,有的培训机构在教授别人的时候,自己却一塌糊涂,这个新兴的行业亟待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来整肃和规范这个行业,而且“很大的任务除了规范之外,还要整肃、打假”。

  陈安之就是在那个时代出名的,他给企业界带来了新的观念——学习的观念。就在那个时代,mba席卷整个大地,以至于当时的媒体对mba用了“泛滥”这个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培训业开始分化,高等培训,即高层次的单一项目培训在企业走红。特别是随着私营企业的壮大,港台和海外一些培训企业陆续开业,培训热从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开始向全国蔓延。

  有人做过一个测算,的培训机构有18万家,培训业产值数以亿计,所谓的高层次的单一项目培训开始成为一个暴利行业。和全国300多家培训企业一直保持联系的毕行之说,“有些老师一张口就是800优惠,其他的老师听到这个价格,就开始至少要一万六,甚至要两万,还有可能更多”。

  还有人回忆说,“记得那个年代,有的培训师的一堂公开课,就能挣60万元”。

  来自台湾的黄小姐参加了某培训机构的培训,上了一个月的课后,一次偶然与同学聊天,才知道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自己却比其他人多交了500优惠。后来才知道,这是讲师在临上课时将授课费抬高造成的。

  有人分析,很多培训公司都是白手起家,或者投入很少的资本就可营业。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小、数量多,“大市场,小作坊”,“对缝赚差价”“倒买倒卖”等小商小贩行为频繁上演,很多企业因此自嘲“促成的婚姻千千万,自己还是"单身汉"”。

  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院长杨思卓坦承自己是深圳优先个买了宝马的培训师,当时《深圳特区报》的文章标题就是“买宝马的教授”。这位年过半百的早期培训人说,自己在发展的优先个阶段也是狂抓钱,不给钱不讲,因为时间就那么点。一旦火了,就提高价格,在疯狂的物欲阶段之后,才开始反思,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钱,真正的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培训成果,成为别人表现出来的业绩和思想。

  “大师”林立的弱势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一身西装、满面笑容,走上讲台后妙语连珠、信心爆棚,这是当下各类培训师给人的初步印象。培训师自我介绍时,也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十大培训师”、“某某具影响力的有名培训师”,要么就是实战派、江湖派、学院派,动辄就以大师自诩,对此深恶痛绝的毕行之说,“看自我介绍,也就那些称谓,没有其他,你也有名他也有名,都是培训界自己给自己穿马甲,穿上马甲后都一样了”。

  头衔报过之后,再听内容。很多培训师一到讲台上就开始不断做秀,极富魅力的语言表现力、煽动人心的肢体动作,加上头晕目眩的视听结果,以现场布置、音乐氛围让人觉得课程非常棒,可实用的东西并不多。这些只有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的课程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有的培训师对授课质量很不负责。课程设计不科学、案例缺少事实依据,导致错漏百出。一位“较好”管理大师在授课时,经常会讲一个莱茵河畔钓鱼的案例,但稍微了解德国的人都知道,莱茵河根本就不允许钓鱼。

  记者熟悉的一位培训师,每到要开一门新课之前,如果对该领域一无所知,就到书店里抱回一堆书一夜看完,第二天就去上课了。在他看来,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培训什么。这也反映了培训市场跟风现象极其普遍,课程内容同质化倾向异常严重。体验式培训好做,就都做拓展训练;绩效管理的课争取进一步拓展市场,就都来卖绩效管理课……培训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炒作、包装讲师方面,讲师也是“思维懒惰”,不愿花更多精力开发新的课程,奉行“拿来主义”,走“模仿”路线:模仿课程,模仿内容,模仿案例故事,模仿授课技巧……

  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梓林教授告诉记者,培训行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从技术、技能的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转型、从传授知识的培训向提升精神培训转型、从以学习为主的培训向以交流为主的培训转型的时刻,培训师自我包装和自我经营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后劲不足的弊端。

  但可悲的是,现在的培训公司在开展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培训,而自身的经营却非常原始简单:给别人讲销售,自己的课程销售又不理想;教别人怎么管理公司,自己的公司都管不好。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推销的方式,没有用营销的方式做市场。大多数公司常用的业务手段还是以做广告、打电话、发传真邮件简单方式为主,而用说明会等其他方式去开拓市场的还是比较少。

  “大师加小公司,这就是当前的培训业现状”,杨思卓这样分析多年以来培训市场的发展:“培训业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弱势的产业。另外就是"大师"比较多,其实所谓的"大师"本质上应该叫做个体户,艺术家才叫大师。因此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一定是公司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目前全国的培训公司的产值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麦肯锡。”

  缺乏准入和监管的行业能走多远

  一个喜欢到处参加培训的企业老总介绍了他的一次培训经历,总共7天的全封闭式课程,前三天学员们分散住在宾馆,后四天所有学员统一住在培训教室,大家一起打通铺。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一直在“做功课”。所谓的功课就是,什么事都不做,闭目静心,在培训师引导下,3个小时的笑,3个小时的流泪之后,就是静静地坐着。

  而在北京,有一个提高领导力的培训课,连续三天的封闭式培训,除了优先天讲解授课以及要求学员不花钱做一件善事外,第二天就使用了催眠术,第三天就要求学员带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来听讲。

  武汉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刘小林告诉记者,在他们研究所,催眠看诊只有特定的医生,针对特定的患者时才能使用。“催眠术是一种对潜意识做工作来改变错误意识,在睡眠状态下改变病患症状的看诊方法,属于心理看诊范畴。不是每个心理看诊师都能使用。因为催眠术容易控制人,被催眠者的情感意志会听凭催眠师,针对的病症和适用的人群范围都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只有在看诊癔症、抑郁症、恐惧症、新生症等病痛时使用,且必须在看诊环境中使用”。

  据记者了解,除了使用催眠术外,有些培训课在课后有组织地让学员将其家人亲戚朋友拉来听课,也是拉人头的一种方式,这种类似传销的方式并非听课结束后的口碑相传,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根据记者多方了解,目前,传统行业都会有很清晰的主管部门,但培训市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培训行业表面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培训行业连一个准入制度都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开一家咨询公司做培训业务。

  另外,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明显针对

更多
标签:培训加盟
优贝乐科学馆
  • 1289 关注教育
  • 5060 咨询教育

注册会员-关注品牌-线下推荐-深层交流-确定成交 找项目就是这么高效

注  册
猜你喜欢
  
  • 贝乐薇尔托育
  • 欧美思教育
  • 机械公民机器人教育